叔本华:《人生的智慧》

Arthur Schopenhauer 晚年的作品。顺序上应该先读《意欲与表象》。恰好处在需要人生哲学填满一下精神空虚的期间,而《智慧》这本书像是朴实无华的老人用平淡的口吻在讲些不着边际的事情,温柔而平静。

朋友会跟我说,30岁之前不建议读叔本华。也很多人觉得,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色彩太重,太早把生活看透彻容易失望。

这一周看完,感受上觉得被抚慰的地方很多。面对真实生活里的矛盾和痛苦带来的内心挣扎,才发现,原来,一百多年前的哲学家早已把人生的本质摸清楚了,不过是每个时代的人,都在重复经历的事情。宽心了不少。

很喜欢叔本华关于人生『痛苦是肯定的,幸福是否定的』的论述。教人避免痛苦、减少痛苦已经是人生里的成就,不必一味追求快乐和愉悦,其否定性,注定一两件小事就会戳破构建起来的幸福感,让人跌落痛苦中郁郁寡欢。

整本书,关于精神追求,智慧者的孤独,和卓越者不被接纳时应该有的心态。没有看见悲观,也没有看见真正的痛苦,像是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,告诉我不用害怕。

Chapter1. 基本划分


对凡人命运的差别,有三个层面:

  • (1)人的自身:健康,外貌,力量,道德品格,精神智力。
  • (2)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: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。
  • (3)人向他人呈现的样子。即人们对他的看法,名誉、地位和名声。

这三项的差异,会带来人幸福或不幸福的影响。而第(1)项与生俱来的差别,将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。后两者,不过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差异。

sent1. 『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觉、意愿和思想的结果。』

sent2. 『一个人精神能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。』

sent3. 『他们也就只能忙里偷闲地寻求那些霎时的、感官方面的、费时很少但耗钱很多的娱乐,徒劳地试图以这类乐趣取代精神思想上的享受。』

这章不长,划定了全篇思考的角度。并着重强调,人应该关注其自身的精神力量,对于后两者的盲目追求和尊崇,无非是内在无聊痛苦所附加于人的,正凸显了精神的空虚。

Chapter 2. 人的自身


要打败敌人,先要和敌人成为朋友,清楚的认识了解他。痛苦也是如此,我们纵欲,荒废无度,追求奢华的生活,名声地位,缺还是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缺失,正是我们拼命逃避导致痛苦一直尾随我们无法摆脱。

sent4. 『不满情绪越厉害,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,到最后,诱因可以减至为零。』

sent5. 『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、没有烦恼的状态,追求宁静和闲暇,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、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。』

sent6. 『正因为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可以交流的思想,所以,他们就交换纸牌,并试图夺走对方的金钱。』

这句给了我两个画面,其一,每周五公司通宵的德扑局,一群聪明的大脑聚在缺氧的会议室,打着哈欠目光渐渐呆滞,也要将这个牌局持续到天亮;其二,在众多的小城市的棋牌室,烟雾环绕灯光昏迷,搓着麻将或者揪着纸牌的赌局不断。人和人,靠此消磨。

sent7. 『常人的生活走向浑噩、呆滞,因为他们的全部心力都是涉及他们个人安逸的那些渺小利益,因此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厄苦、困顿。』

sent8. 『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没有受到情欲的驱动时会变得无聊和乏味,一旦受到情欲的驱动,很快就会变得痛苦。』

sent9. 『我们的美德素质主要是为他人带来好处,而优秀的智力素质则首先让我们自己受益,所以,美德素质让我们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,但智力素质则招来别人的讨厌。』

智力越卓群的人,越难融入到大部分人组成的群体中,在叔本华的观点里,这是个正常不过的结论。正确的做法,就应该保持自我的卓越,习惯孤独,习惯自己是少数人。不必要去习得迎合大众的美德。

sent10. 『要过最轻松愉快的生活莫过于什么都不懂。』

Chapter3. 人所拥有的的财产


sent11. 『那些经历过匮乏和贫穷的人,比起那些只是听说过贫困的人更加不害怕贫困,因此更加倾向于奢侈豪华。』

假想敌最可怕。其实真正的经历了苦难之后会发现,苦难不过如此一回事。恰恰是『将来的没有来,要发生的没发生』这个状态最让人害怕。

关于财产,叔本华用寥寥几页的篇幅简略带过,可见他的不屑一顾。

Chapter4. 人所展现的表象


sent12. 『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,那就是抬举他们了。』

sent13. 『骄傲是发自内在的,因此是直接的自我敬重;虚荣则是从外在,因此是间接地努力获得这一自我敬重。虚荣使人健谈,骄傲却让人沉默。』

sent14. 『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。』

sent15. 『一个真正珍视自己价值的人面对侮辱、诋毁会淡然处之,而如果因这方面的不足而做不到淡然处之,那精明和修养将帮助他做出淡然处之的样子和掩藏起怒气。』

上句出自本章描述骑士荣誉的一节。自我克制和面对侮辱,不公时应有的态度,非常难。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骄傲和修养,自我认同远胜于他们所给的评价,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。

sent16. 『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。那得来全不费功夫、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,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;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、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。』

如何看待现在社会上一茬接一茬的突然获得的名声?年轻人真的应该去追求这些浮光掠影吗?相比于朝生暮死的杂草,还是愿意做一棵根系健硕,屹立百年的橡树。

Chaptr5. 建议与格言


全书篇幅最大的部分。也是最像长者谈心的部分。

sent17. 『所有的快乐,其本质都是否定的,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。』

sent18. 『痛惜业已失去了的无痛苦状态——犹如我们轻率地失去了的天堂,只能徒唤奈何地希望一切都不曾发生,宁愿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。』

这句话能够描述多数带有遗憾的痛苦心境。没有摘录进来的上文所说,是人的乐观主义推波助澜了我们的悲惨下场。在生活里,智者应该做的是千方百计躲避祸害,而非在没有痛苦时蠢蠢欲动开始纵容欲望带来的诱惑,追求并不存在的快乐和享受的幻想。『没有痛苦的状态其实是真正的、最大的幸福。』

sent19. 『更好是好的敌人。』

sent20. 『世界能够给予的最好的东西,就是某种没有苦痛的、宁静的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;节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,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它们。』

sent21. 『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和要求,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,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,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。』

sent22. 『节制食物会让我们身体健康,节制与人交往会让我们的心灵平静。』

谈论到人无法安静的享受独处,《品格论》中说到,『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因无法独处而起』。要想维持精神上的稳定,有意识的节制和接受独处,是非常必要的。

sent23. 『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运的例子以外,我们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标本以外,不会是别的东西。』

少部分和大部分的关系,要接受从这个角度看待世界。以及人性常有的缺陷,不管是自身还是遇到的人,正确、完整、甚至能满足想象中标准的一半,都已经很稀有。所以不用去怪罪,也不用惊讶,一切都很平常。

sent24. 『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,亦即不可避免的。』

sent25. 『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,也就把自己降到了别人的水平,因为我们相对拥有的所有优势都消失了,甚至自己为此需要作出的屈就也完全不为人知。』

与人相处是有代价的。所以到后来会明白,每一段关系里其实都有成本和收益的权衡。对屈就的人而言,很多时候是感情因素在弥补屈就,让自己降低水准投身一段不对等的关系。本句的上下文旨在说明,高级的精神能力,高级的思想,能够被解读出多少,取决于接受的人。如果A>B, 最后 A+B 是 <=B的。高级的灵魂注定会孤独,因为大多数人是天赋拙劣,庸俗的。

sent26. 『与人交往的优势全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,并且让他们看到这一点。』
sent27. 『甚至一条狗也受不了别人待它太好,何况人呢。』

这两句太经典了!可用于解释一切两性关系。

sent28. 『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,只是做得精良逼真和自然的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功夫。』

sent29. 『一个精明的人其实就是不会被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,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个方向变化。』

论关系,和对待世界,对待命运的态度。应该相信时间的力量,作用的结果就是事物会不断变化。故幸福的时候要想到落魄和不幸,从爱看到恨,从信任忠诚看到背叛和愧疚,凡事深思熟虑。认识到反复无常是事物的本质。

chapter6. 人生的各个阶段


sent30. 『一切事物在被观照时都是愉悦的,但在具体存在时却是可怕的。』

sent31. 『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满是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,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福、快乐而已;但到了老年,人们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什么幸福、快乐可言,因而他们心安理得地咀嚼、品尝着得过且过的现状,甚至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。』

sent32. 『长时间习惯于同样的感知,会使我们的智力疲劳和迟钝,一切也就越发不留痕迹地流逝。』

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观点,人对于时间的感知,之所以觉得童年很长,青年回忆满满,而后来时间越过越快,是因为,每一年,在我们已有的人生中占比越来越小。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,与 1/年龄 成比例。随着年纪增长,感知将越来越弱。

End.


读到结尾有种意犹未尽。始终怀抱着很多问题在生活,每天的经历,都是寻找答案的一段历程。

上述每句观点,都值得反复咀嚼,也能延伸和触及很多已有的生活经历。

最让人痛快的,应该是满篇高调地描述高级精神、卓越智慧和伟大天赋,是如何撇开庸俗和无趣的低劣思想,在孤独中接纳和升华自己。

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。